为有效保护摩托车、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和汽车驾乘人员生命安全,减少交通事故死亡,从2020年5月开始,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全国开展“一盔一带”安全守护行动。
出行“肉包铁” 安全在于头
众所周知,电动车不像汽车用外壳将驾驶员保护在“安全仓”内,一旦出事,人会直接接触地面,通常先着地的便是头部。而头部是人体上最为脆弱的部位,只要受到碰撞,轻者可能脑震荡,重者重伤、难以医治甚至直接失去生命。
有数据表明,正确佩戴安全头盔、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 60% 至 70%。骑乘人员佩戴头盔的重要性显而易见。
由于“一盔一带”安全行动开展后,国内安全头盔的价格飙升,有些骑乘人员购买不到安全头盔,只能使用“安全帽”替代。但是,要注意的是两者并不能划上等号,因为安全帽主要保护的是头的顶部,一般针对高空坠落物导致的伤害;安全头盔则是360度无死角的对头部的上面、正面、侧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,并且安全帽能承受的冲击力也比安全头盔要小得多。
幸“盔”有你,保护着骑乘人员的出行安全,创造了生命的“保护壳”。
安防“监督员”上线 规范行为
值得高兴的是, 国内大多数骑乘人员响应国家号召,自觉地戴起来了头盔。不过,有些骑乘人员仍未佩戴安全头盔,这就需要交管部门投入大量警力到路面去监管,但是面对车辆多,人员乱,路况复杂,治理难度高,出警压力大等问题,无法有效地开展“一盔一带”安全守护的行动。
为了解决此类问题,安企利用AI、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升级头盔佩戴识别算法,做城市交通安全的“小帮手”。
升级过的头盔佩戴识别算法通常搭载于道路摄像机上,通过智能硬件产品,获取待检测视频图像,根据待检测视频图像内容进行目标车俩定位。如果检测定位到所属目标车辆,能自动获取待检测驾驶员及乘客头肩部位置,并且确定骑乘人员和乘客在车辆上的位置和数量的同时,进行头盔佩戴识别;如果识别出未佩戴头盔,则会获取目标车辆的车牌信息,将车辆的抓拍照片和车牌号码识别结果上传到交通数据平台,匹配数据并进行处罚。
此外,AI识别技术能对于同一时间通过的多辆摩托车/电动车进行车辆检测与车型识别算法,自动判断出通过的运动目标是否是摩托车,并在极短的时间按车道完成图像抓拍,按照不同车道,形成摩托车的卡口图片。
除了做道路“监督员”,AI识别系统也可以应用于源头治理。据了解,科达为缓解交管治理压力,提供了新思路:在小区出入口,通过AI识别系统与门禁联动,遇到未戴头盔出行的人员,小区的门禁系统无法自动开启,并语音和文字滚动提醒要佩戴头盔。这种“不戴头盔不开门”的方式,从源头上杜绝了“隐患”上路,减轻了交通管理的压力,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。
随着安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,不仅AI识别技术愈发成熟,而且道路摄像机的分辨率日益提高,清晰度不同往日。值得注意的是,现阶段判断是否佩戴头盔识别的执法依据仍为车牌识别,由于骑乘人员脸部遮挡物过多、口罩、驾驶时速过快等原因,无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作为执法依据,对于这个“缺口”,对于 AI 安防企业来说,是一个挑战也是机遇。
正确佩戴安全头盔 安心又安全
虽然骑乘人员们都戴上了头盔,但是会发生直接顶着头盔,不系安全绳扣,反戴头盔等情况。如果佩戴头盔如果不规范,遇到突发状况时,无法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,所以正确佩戴头盔也很重要。
1. 首先,要选择一个和自己头围大小合适的头盔,戴在头上,会相对服帖。如果发生撞击时,不会轻易脱落和挤压到头部。
2. 其次,绳扣一定要系好。绳扣有的骑乘人员插上,却没有起到固定的作用,扣子应该是托在自己的下巴上。如果绳子是勒在自己的下巴上,发生撞击的时候,也可能对自己的脖子产生损伤。
3. 然后,注意安全头盔的年龄。每一款安全头盔都有使用年限,一般为2-3年。如果超过使用年限,请及时更换;或者安全头盔只要承受过撞击,即使外壳没有变形,建议不要再继续使用。
4. 最后,冬天即将来临,建议将夏季头盔更换成全覆盖式的冬季头盔,不用再戴一个棉帽,冬季头盔既保暖又能保护好自己。
结语:安全头盔对于骑乘人员来说,是为生命系上安全带,戴上保护套,是遇到危险后的最后一道防线。部分骑乘人员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,因为安防“监督员”时刻督促着你。
编辑精选
会员风采